搜索

x

Vol. 41, No. 8 (1992)

1992年04月20日
总论
总论
原子和分子物理学
原子和分子物理学
唯象论的经典领域
唯象论的经典领域
凝聚物质:结构、热学和力学性质
凝聚物质:结构、热学和力学性质
凝聚物质: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
凝聚物质: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
领域
总论
Whitham-Broer-Kaup浅水波方程的对称性约化
阮航宇, 楼森岳
1992, 41 (8): 1213-1221. doi:10.7498/aps.41.1213
摘要 +
本文利用群论方法和直接法给出Whitham-Broer-Kaup浅水波方程的5种类型的对称性约化。群论方法得到的Painlevé Ⅱ型约化仅仅是直接法约化的一种特殊情况。在直接法的约化结果中包含有关于时间变量t的3种类型的奇点:极点,代数支点和对数支点。
光学耗散系统的准热力学模型及其在光学双稳性相变问题上的应用
欧发
1992, 41 (8): 1222-1233. doi:10.7498/aps.41.1222
摘要 +
本文以光学耗散系统为范例,论证在满足细致平衡原理的条件下,可以与传统热力学相平行地发展一种“准热力学”模型。然后运用此模型系统而普遍地讨论了光学双稳系统的临界现象与相变。又借助Ginzburg-Landau模型处理了光学双稳性(第二类)临界点附近的涨落与关联。将平衡热力学的Landau相变理论推广到具有双稳性并远离热平衡的耗散系统。
原子和分子物理学
(CrO4)络离子中Cr-O距离的研究
祝生祥, 杨宝成, 林远齐, 潘佩聪, 祝继康
1992, 41 (8): 1234-1243. doi:10.7498/aps.41.1234
摘要 +
通过MS-Xα方法的计算详细地讨论当Cr—O距离变化时(CrO4)络离子的电子结构和能级分布。给出铬离子三种不同价态(Cr2+,Cr3+,Cr4+)的单电子轨道能量、电荷分布、基态电子组态、低激发态的光学跃迁,以及能级示意图。当配位体与中心离子的距离R≤2?时,用晶场理论得出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这时必须考虑配位体与中心离子距离的影响,以及中心离子(对于过渡族金属离子而言)的4s或4p原子轨道的作用。
原子在强磁场中的能谱特征
何兴虹, 周风晴, 李白文, 张承修
1992, 41 (8): 1244-1254. doi:10.7498/aps.41.1244
摘要 +
本文使用一种微扰法计算强磁场中的Na原子(m=-2,z宇称π2=+)在强场混合区的能级位置和振子强度。理论能谱的一些特征可以较好地描述一些实验能谱的特征。对得到的能谱所做的傅里叶变换分析表明,除了传统的准朗道共振外(在零场电离阈附近间距近似为1.5?ωc,ωc为电子迴旋频率),还存在有一系列大小与磁场强度无关的“共振”间距,与其他理论所给出的相一致,还从所用微扰法中的零级能量公式出发,对这些间距给予量子力学解释。
超微粒蒸发源特性研究
邓昭镜
1992, 41 (8): 1255-1260. doi:10.7498/aps.41.1255
摘要 +
Schaber和Martin曾对(Na14Cl13)+分子集团的产额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实验研究。他们用四极质谱仪测得作为炉-口距分布函数的(Na14Cl13)+集团的产额。本文利用分形理论,对这些分布函数进行了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
唯象论的经典领域
良腔情况失谐双光子注入信号激光系统的压缩效应
赛·萨楚尔夫, 胡岗, 杨国健
1992, 41 (8): 1261-1268. doi:10.7498/aps.41.1261
摘要 +
本文采用广义Wigner分布函数的Fokker-Planck方程的方法,讨论良腔极限下失谐双光子注入信号激光系统的场压缩效应。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双光子注入信号激光系统可能出现压缩的结论。
理想腔中多次原子注入产生的光场挤压
曹昌祺, 丁小宏
1992, 41 (8): 1269-1278. doi:10.7498/aps.41.1269
摘要 +
利用共振的Jaynes-Cummings(缩写为J-C)模型研究腔内相干光场与原子多次作用后所产生挤压效应。在单光子跃迁情况,对适当选取的小的作用时间,通过多次作用可以提高压缩度,但有限制,次数太多,压缩反而变坏。在双光子跃迁情况,对于强相干光和适当取值的作用时间t=π/g2,可以求出被压缩的不确定度与作用次数间的解析关系式。此式表明,选取适当的作用次数可以得到深度压缩。初始平均光子数N愈大,能达到的最大压缩愈强。
光子湮没算符高次幂本征态的压缩性质
詹佑邦
1992, 41 (8): 1279-1288. doi:10.7498/aps.41.1279
摘要 +
本文研究光子湮没算符高次幂αk(k≥3)的k个正交归一本征态的压缩性质,发现当k为偶数时,这些本征态均可有振幅N次方(k=2N)压缩存在。
凝聚物质:结构、热学和力学性质
无标样X射线定量分析联立方程组稳定性的统计判据
郭常霖, 黄月鸿
1992, 41 (8): 1289-1295. doi:10.7498/aps.41.1289
摘要 +
本文详细分析大量的无标样定量方程组的各种判别因子与解误差间的关系,找出定量判断方程组稳定性的因子g。可根据不同样品组合构成的方程组的g因子大小来选择常态方程,抛弃病态方程,从而提高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改善无标样X射线定量方法的实用性。
高纯铝中的反常位错内耗
谭启
1992, 41 (8): 1296-1301. doi:10.7498/aps.41.1296
摘要 +
本文对高纯铝的应变时效内耗行为以及所表现出的振幅效应进行研究。在一定的扭转形变以后内耗表现出反常振幅效应,这一效应在较宽的温区都可观察到,但在完全退火或拉伸形变的试样中不出现。扭转形变的方式对振幅效应有影响。纯度越低,越不易观察到这一效应。本文认为反常振幅效应的出现归因于形变导致位错密度过高,位错可动的范围较小,从而消耗的能量不再随应力显著增大。室温下时效内耗的增大可能是形变引入的空位帮助位错滑移所引起的。
氧化钼分形生长的核晶凝聚模型
张济忠
1992, 41 (8): 1302-1307. doi:10.7498/aps.41.1302
摘要 +
本文报道氧化钼在远离平衡的无序系统中气固相变过程。实验结果除了薄片状氧化钼晶体外,还形成了由晶须凝聚组成的各种形态的二维分形结构。对实验所得的分形结构,用非平衡态和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核晶凝聚模型。
衬底温度对热壁外延ZnSe薄膜质量的影响
吕宏强, 王杰, 沈军, 刘咏, 王迅, 王昌平, 王建宝, 李晨, 沈孝良
1992, 41 (8): 1308-1314. doi:10.7498/aps.41.1308
摘要 +
用热壁外延法在不同衬底温度条件下生长一系列ZnSe薄膜,并通过X射线衍射、喇曼散射以及光致发光技术对ZnSe薄膜质量作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衬底温度下降,ZnSe薄膜质量逐渐变差;当衬底温度低于300℃时,(100)ZnSe薄膜中有(111)孪晶出现;但同时发现衬底温度大于375℃时,衬底Ga原子对ZnSe外延层扩散严重。
GaSb(100)的表面再构
贺仲卿, 侯晓远, 丁训民
1992, 41 (8): 1315-1321. doi:10.7498/aps.41.1315
摘要 +
用低能电子衍射(LEED),光电子能谱(XPS和UPS)研究GaSb(100)表面的各种再构:c(2×6),(1×3)和(2×3)。所有这三种再构表面都以有失列的Sb原子结尾。在Sb气氛中退火可使分子束外延(MBE)制备的、表面Sb原子形成二聚物的c(2×6)再构和离子轰击加退火(IBA)制备的、表面存在Ga岛的(2×3)再构均变为简单的(1×3)再构。
GaAs/Al0.23Ga0.77As双量子阱的带边不连续性和阱间耦合
潘士宏, 黄晖, 张存洲, R. N. SACKS
1992, 41 (8): 1322-1329. doi:10.7498/aps.41.1322
摘要 +
本文报道在300和77K对一组具有不同垒宽Lb0.23Ga0.77As双量子阱样品的光调制反射谱(PR)的研究结果。除观察到11H,11L和22H等容许跃迁外,同时还识别一个从Al0.23Ga0.77As价带顶至量子阱第一电子束缚能级的跃迁,另一个从量子阱第一轻空穴束缚能级至Al0.23Ga0.77As导带底的跃迁。利用这些跃迁确定导带边不连续性为0.63。对Lb
凝聚物质: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
广义Fibonacci准周期链能谱性质
傅秀军, 郭子政, 周培勤, 刘有延
1992, 41 (8): 1330-1337. doi:10.7498/aps.41.1330
摘要 +
本文研究一种广义Fibonacci准周期链(孪生子模型)的电子及声子谱。重整化群分析表明,电子能谱具有3分支的自相似结构,但每一层中的中间子带又类似于周期系统。数值计算结果证明这种分析的正确性。对于声子谱,则显示出与Fibonacci链相同的性质。
a-Si:H/a-SiNx:H超晶格中空间电势分布和光电导的理论计算
王洪, 朱美芳, 郑德娟
1992, 41 (8): 1338-1344. doi:10.7498/aps.41.1338
摘要 +
本文从a-Si:H体材料的缺陷态模型出发,考虑在a-Si:H/a-SiNx:H超晶格中由于空间电荷转移掺杂效应,以及界面不对称引起的a-Si:H阱层的能带下降和弯曲,严格求解空间电势分布和电荷分布,发现a-Si:H阱层中能带的下降值远大于由界面电荷不对称所引起的两端电势能差,且随转移到阱层中的电荷总量的变化非常敏感。空间电荷分布比较平缓,当不对称参数K=0.9时,空间电荷浓度的最大差值不到两倍。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超晶格中光电导的温度曲线,发现引起超晶格中暗电导和光电导相对于单层膜增大的主要原因是转移电荷量的多少,而界面电荷不对称的影响则小得多。计算中对带尾态采用Simmons-Taylor理论,考虑a-Si:H中悬挂键的相关性,并用巨正则分布讨论其在复合过程中的行为。
Y1-xPrxBa2Cu3O7+δ的红外反射谱
叶红娟, 冉中原, 胡灿明, 田是映, 刘竞青, 黄叶肖, 赵忠贤
1992, 41 (8): 1345-1352. doi:10.7498/aps.41.1345
摘要 +
测量了温度范围为4.2—300K的Y1-xPrxBa2Cu3O7+δ(x=0,0.1,0.2,0.4,0.5,0.61.0)的红外反射谱,发现在低温下Ba模有双模行为,随着x值增大双模强度反转,在YBa2Cu3O7+δ中已被判定为Y模的位于194cm-1的反射峰的位置与Pr的含量无关,即用Pr部份或全部替代Y时此峰不发生频移。建议Pr在Y1-xPrxBa2Cu3O7+δ,中是正4价,Pr的替代使原来可移动的空穴被定域在Pr的周围,使超导电性受到压制。
Bi系高温超导体的119Sn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张道元, 杨碚芳, 柏林森, 吴泳华, 王晓洋, 阮耀钟
1992, 41 (8): 1353-1356. doi:10.7498/aps.41.1353
摘要 +
本文采用119Sn作为探针原子,对Bi1.68Pb0.32Sr1.75Ca1.75Cu2.65-xSnxOy(0.2≤x≤0.8)样品进行室温下穆斯堡尔谱测量,结合X射线衍射与电性能测量结果,分析Sn在样品中的占位情况与电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四配位Cu位对高Tc相的超导电性起着较关键作用的结论。
Nb(Ba)加强Bi系中2223相生成作用研究
李言荣, 李有谟
1992, 41 (8): 1357-1360. doi:10.7498/aps.41.1357
摘要 +
固相法合成系列名义组成为Bi2-xNbxSr2Ca2Cu3Oy(x=0—1.0)的样品,电学和磁学测量表明,当掺入x=0.2—0.3的Nb有明显加强2223相生成的作用,配比为Bi1.7Nb0.3Sr2Ca2Cu3Oy时最佳;当掺Ba以部分取代Sr后有明显协同Nb促进2223相生成的作用,比单掺Nb效果更为显著,其中以Bi1.7Nb0.3Sr1.8Ba0.2Ca2Cu3Oy为最优组成。热重分析(TGA)实验显示,掺Nb(Ba)后样品在~600°C出现吸氧增重;XPS中的O1s峰显示掺Nb(Ba)后除~531eV的主峰外,在~529eV的肩峰更加明显;讨论了Nb(Ba)对晶体结构的可能影响。
Fe/Pd金属超晶格的磁性和内转换电M?ssbauer谱研究
李民, 梅良模
1992, 41 (8): 1361-1367. doi:10.7498/aps.41.1361
摘要 +
利用真空双源蒸镀法成功地制备了Fe/Pd金属超晶格,并对其结构和磁性进行研究。发现其比饱和磁化强度在固定Pd层30?不变时,随Fe层厚度减小而单调上升,这是界面处Fe对Pd的极化效应造成的,且得出0K下极化效应的等效Fe层厚度约为10?;低温下σ-T关系满足Bloch的T3/2定律,自旋波劲度系数随Fe层厚度减小而单调增大;居里温度则单调下降。57Fe内转换电子M?ssbauer谱(CEMS)的测量进一步证实极化效应的存在,而界面处Fe原子不存在磁性增强,也不存在“死层”效应。
聚二苯分子中基态结构的稳定性及各种凝聚相
胡承正
1992, 41 (8): 1368-1373. doi:10.7498/aps.41.1368
摘要 +
本文利用统计物理中量子场论方法分析无限长聚二苯分子(Polyacenacene)基态结构的稳定性问题。在无规周相近似(RPA)范围内得到各种有序相:电荷密度波(CDW)、自旋密度波(SDW)及超导相存在的可能性,指出发生这些相变的条件。从而从理论上表明,聚二苯分子在适当条件下有可能成为一种有希望的高温超导体。
具有单轴各向异性的磁性超晶格中的自旋波
沈文忠, 李振亚
1992, 41 (8): 1374-1379. doi:10.7498/aps.41.1374
摘要 +
应用转移矩阵的方法研究具有单轴各向异性的磁性超晶格中的自旋波谱,得到自旋波所满足的色散方程,分析在一定的参量条件下,单轴各向异性强度对自旋波谱的影响。
KCl对表面增强喇曼光谱系统中分子吸附取向的影响
苗润才, 傅克德, 郇宜贤, 刘西社
1992, 41 (8): 1380-1384. doi:10.7498/aps.41.1380
摘要 +
本文从实验上测量表面增强喇曼光谱(SERS)系统中掺入KCl后分子特征喇曼峰相对强度的变化,由此进一步分析分子在表面上吸附取向的变化。
Cu(111)面K-O复合物的形成
朱立, 鲍世宁, 徐亚伯, 徐纯一
1992, 41 (8): 1385-1388. doi:10.7498/aps.41.1385
摘要 +
本工作对室温Cu(111)面CO,O2和K的共吸附进行研究。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的实验结果表明:由于K的出现,室温下Cu表面上可以有分子状态的CO存在。C0与K在Cu(111)面上共吸附时,CO分子中的O可以和K形成“K-O”复合物,“K-O”复合物的形成与K在Cu表面上的状态有关。只有在K覆盖度大于0.04时,K原子出现退极化时。“K-O”复合物才被观察到。
Baidu
map